重教兴学前无古人

黄赞发

        方耀治潮前后共达九载,在诸多领域上,都不遗余力,建树颇多,要之有二: 
 
         一,建校兴教,多方助学育才。可以说建校办教育的实绩,方耀在历代历任潮州官员中,的确无出其右者。 
 
        首先,方耀大兴建校办学之风。由他督建督修的书院几十所,乡校和私塾上百所(一说数百所)。建校资金基本都是由他拨款、捐资或集资筹集的。据《广东方氏史钞》所载,主要有:同治年间,创办大埔启元书院;创建海阳有选义塾和方公讲院;重修普宁三都书院;改建揭西棉湖兴道书院;徙址重建揭阳蓝田书院;创建潮阳四所义学;重修潮阳东山书院;创建峡山三都书院;创建潮阳奎光书院;创建揭阳宝峰书院。光绪年间赠建普宁普东义学;创办金山书院;创建海阳凤塘义塾(凤仁书院);重建普宁麒麟义学;创建澄海蓬砂书院和方公讲院等等。 
 
        与此同时,方耀还多方为书院筹办校产,如拨款二千四百圆为兴道书院购置书院产业;为六都书院购置年租三百余石的院产,为奎光书院购置年租一百六十石的院产,为宝峰书院置田租三百零五石,铺租钱五十千的院产。创置院产最多的则首推金山书院,计塭田4732亩,店业8788井(八家为一井),栈地(即已填之地)1360井(908亩地为一井),水坦(可供开发的海滩地)1889井,鱼桁(海中树桩之捕鱼网排)3排。这在广东的校产中是首屈一指的。至今有关碑记仍耸立于潮州金中图书馆侧。 
 
        为资助家境较为窘困的学子求学赴考,方耀倡建了潮州文祠筹集资金。还在广州倡建潮州八邑会馆,作为潮人往省城升学、求职的公寓。为方便旅穗潮籍子弟就读,方耀又在广州创办了广雅书院。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广雅中学的前身。(备注:本文关于广雅书院的叙述尚有待考证–本网站编辑)接着他又推动在广州创办述善中学堂和少川小学。不仅如此,方耀从惠州到钦州,所就职之处,也同样大力倡办书院、学堂。如此重视兴学育才,应可说是前无古人。 
 
        方耀一面大树重教育才之风,一面在各地遍立医院,广设善堂,还开办了韩江书局,校刻书籍,于是潮汕“士风因以一变”。如,他倡建汕头同济医院(原址红砖楼,已拆),将同济海旁北塭田拨为院产,使医院得以长期免费为病人治疗。 
 
        二、修堤浚河,围海造田,大力发展经济。方耀治潮前后共达九年之久,除在文教事业上的显著建树外,这方面的业绩,比之历代治潮官员也毫无逊色。 
 
        其中,最具深远意义的要算同治十三年(1874年)开始的疏浚韩江之役。韩江是潮汕的母亲河,长期肩负着潮汕平原的灌溉、运输重任。但由于下游河道迂回曲折,河床泥沙淤积,一旦上游山洪暴发,就会决堤成灾。方耀经一番勘查策划,决定对韩江进行一次彻底整治。他严令流域内十八都一齐行动,首先在改直河道上着实下了一番工夫。同时切实加高加固河堤,堤中夯“龙骨”,内附“灰篱”,堤身加高数尺。八年后,方耀又一次主持韩江江堤加筑“灰篱”和填石的加固工作。除整治韩江外,对其他大江小河,他也给予足够的重视。翻开《潮州志》、《普宁县志》、《丰顺县志》等地方志书,我们都不难看到他或饬令,或拨款修筑河堤的记载。 
 
        修堤的同时就是修桥。方耀每有拨款、捐资或集资兴建桥津之举,这在普宁、惠来等地在在皆是,就连刚开埠不久的汕头也颇得其关顾。同济桥(今乌桥)、厦岭桥(今光华桥)就是在他的推动下修建的。 
 
        在围海造田上,方耀更有开拓精神。他从农民吸取围垦滩坦的经验,用“军屯”名义调遣驻军开赴海滨,并招募邻近各地乡民参加,进行了大规模围垦。仅在潮阳河溪、揭阳地美都,就围垦了近万亩。地美都邹堂前所围的1500亩田园,还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新村,方耀亲自命其名曰广裕村(即今之光裕村)。他还督挖了一条30多公里长的引水河,从鮀江都的鮀济河引来韩江淡水,解决了围垦地的淡化问题。方展谋先生说方耀围海造田″是一桩历史性的创举,是千古功勋″,这应是恰切的评价。方耀称得起是个成功的传奇式人物。他缘于战乱而崛起,也缘于战乱而屡遭挫折,饱经考验,充分体现了他主动入世的积极态度。在祖国的南海边防建设上,在治乱安邦的多个方面中,他都不失为兢兢业业,极思殚智,不遗余力,以卓越的业绩交出一份多彩的考卷。这在我潮乃至粤省都是不可多得的。可惜的是,他生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,遭逢乱世,难得明主,其作为,局限性也显而可见。更可惜的是,天不假年,而毕其一生,不是戎马奔波,就是政务繁忙。也许是还来不及,也许是武夫所为,他似乎没有为后代留下什么文字。这使我们未能进一步触摸其心灵,探索其深层的性理特质和文化的性格特征。这应是本文撰后总深感困惑的因缘罢。

原文刊登于汕头特区晚报(2004.7.23),版权属于原作者

饶宗颐《潮州志·教育志·书院》

金山书院,在城北金山,光绪三年总兵方耀拨款饬绅士郭廷集就周濂溪祠旧址建,为九属生员肄业之所。院前为崇道堂,中祀文昌,左祀韩昌黎,右祀周濂溪。后为景韩楼,北倚山腰。因山势高下,环建斋舍凡七十余间……

光绪三年,军门在海阳(今潮州市)创建金山书院。

饶宗颐总纂《潮州志·教育志·书院》页30